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高端访谈 > 正文

顺应时代潮流建造现代化分析测试中心——访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永法教授

发布日期:2013-08-26 来源:网络
 点击:

  在国内高校分析化学学科,清华大学无疑是成功的,学科成果、项目承担、国际地位等方面无一例外。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成立于1972年,隶属院校直接管理,挂靠清华大学化学系,因此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分析中心”)成长历程似乎一直与化学系息息相关。对于这样一家历史悠久,学术气息浓厚的分析中心,可以挖掘、借鉴、学习的实在太多。

  意料之中,从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永法教授这里,记者如期的了解到分析中心的管理模式、团队建设、人员分配等宝贵经验。同时,使记者稍感意外的是,“社会责任”不经意间成为朱永法教授提及最多的词语,一切工作和努力的初衷几乎都能从社会责任中找到答案。整个采访过程俨然被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这也让记者在满怀敬意的同时,有了更多的感悟。

  1926年,伴随着清华大学分析化学学科的建立,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雏形已经初步显现。1952年院系调整使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发展一度中断,但是分析化学教学一直得到很好的保留和延续。1972年,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正式成立,成为我国最早建立分析中心的高校之一。1985年清华大学恢复组建化学系,原分析化学教研室与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整合,成为集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实体机构。

  从那时起,分析中心就开始承担起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教学任务。朱永法教授告诉记者:“分析中心的教师们在做科研成果,完成校内校外测试任务的同时,教学更是我们的一大任务。就拿自己举例来说,每年主讲仪器分析、材料分析、电子能谱三门课,大概会有130至140个左右的课时。有时候为给同学上好课,不耽误正常教学,出差开会连夜赶飞机是常有的事。”

  分析中心现有近200台仪器,20余名在编人员,仪器设备总价值接近8000万元,且与安捷伦、热电、日本电子等国际著名仪器公司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此外,北京电子能谱中心、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研究中心均设立在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在科研项目和教学重任的双重压力下,朱永法教授表示,公共服务检测平台仍是分析中心成立的宗旨!

  关于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定位,朱永法教授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假如把学校比作一个大城市,分析中心在城市中的定位就好像是公共交通一样,没有公共交通就没有对外交流,这个城市必然就会缺少活力。所以为大家提供服务,做坚强的科研后盾是我们的主旨。服务不为先或者拒绝服务,分析中心的仪器不贡献出来或者只为某位教授而用,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对于如何把服务测试质量提高,把外面的检测市场吸引过来,朱永法教授更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体会。他指出: “总有部分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工作者们会抱怨,得不到上级领导重视,高级人才都不愿意来中心工作。这里就存在一个技术的问题,如果每台仪器的功能做到了完全的开发和使用,别的中心做不了的检测,你这里可以做,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检测服务。就好像你去医院看病,医生告知,什么都检查不出来,你怎么还愿意再去这家医院呢?分析测试中心的平台管理的好,发展的好,自然就会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

  目前,分析中心对外检测服务占到四至五成,接近一比一的比例。朱永法教授感叹,分析中心要对外开放,适应时代潮流,要向外面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学习,服务意识要从始至终。

  在对外收取费用问题上,朱永法教授强调,公开透明是基础,只要是透明了,就算做的有瑕疵,别人也可以理解。此外每一项收费都要做到细致化。对此,他特意印发了一批中心宣传册子,准备在办学术会议的时候发放,后面翔实的刊登出中心开放仪器收费标准。朱永法说:“我建议,对内和对外的收费标准最好一致,按工商价格体系来讲,这样的标准才合法。但考虑到校内教师学生做科研,学校可以分发测试补助。这就和内部工作人员去大学食堂打饭的道理相同。”

  与别的分析中心人员队伍越来越庞大不同,60年来分析中心的人员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变少的趋势。对于这种不常见的现象,朱永法教授解释说:“62年刚成立那会,我们国家还没有钱,每台仪器都非常珍贵,需要多人看管。现在情况不同了,是人比仪器重要。在我们这里,通常是一人监管多台仪器。”诚然,会操作仪器的人员很多,但真正能把仪器的功能全部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做开发、改制的人却少之又少。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人员管理方面分成两个队伍,一种是教授科研系列,包括讲师、副教授、教授;另一种是实验室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副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分析中心下面的实验室人员管理模式采用的是教授主要负责,高级工程师协助的形式。这样的好处在于,分析中心的教授通常是学科带头人或者是该领域的专家,在业界具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这些经验丰富的业内前辈会对整个课题组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及掌控,他们前瞻性和预见性要相对开阔。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整个课题组的发展,会让课题组的研究更升入和更高效。高级工程师领导其他技术人员协助教授做好测试服务工作,高级工程师通常经验丰富,能确保仪器的正确使用,开展仪器的功能开发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平台的服务含金量。此外,朱永法教授强调:“服务测试质量的提高是由高工来负责的,教授是不能参与分析测试服务的,他们只负责规划和把控团队方向。这样有利于相互制约,绝对避免了仪器为一人所用的现象。”

  分析中心现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6名,其中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是一支学术方向和年龄结构分布合理的师资队伍,除了屡屡在国际上取得科研奖项外,在分析新方法研究和仪器研制与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率先探索了学科与分析仪器平台融合发展的模式,依托中心在大型仪器设备方面的优势为本学科、学校乃至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朱永法教授说:“学校科研的主体是教授,但由于他们的资源稀缺,要想做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通常会借助学校的公共平台。分析测试中心身处学校的服务部门,对教师、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我们的责任。”

  朱永法教授1998年来到中心工作,至今已有15年。随着清华大学对分析中心越来越重视,他感到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越来越大。朱永法教授认为,作为全国一流学府的教师,除了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还要引导学科向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承担起示范的责任和探索的风险。要多做公益事件,免费的组织一些培训,体现出清华的社会价值。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几天,朱永法教授牵头和另外几个分析中心的教授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共同购买了2台电镜,无私的贡献出来,供校内教师和校外人员做测试服务。

  这次采访过程很顺利,从中心的历史讲起,到管理模式、团队建设再到最后的社会责任。朱永法教授讲话逻辑性很强,且每个观点背后都有大量的理性论据来支撑。整个采访过程俨然成了一堂生动的课堂,寓理于事的背后,带给记者更多的是思考和感悟。

(本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expert)

上一篇:电子书包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李玉顺
下一篇:钟晓流 录播前世今生 道破录播瓶颈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