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06-20   365教育装备采购网新闻中心
 点击:
导读: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服务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建设,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服务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建设,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的部署要求和浙江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以来,浙江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两个高水平”建设总体部署,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完成了既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教育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已经具备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教育普及化水平继续全国领先,基础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速、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了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面临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理念、模式提出新挑战。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浙江省要打造“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人才强省和创新强省,新时代新战略新定位都需要浙江教育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都对教育的公平、优质、均衡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浙江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够契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与浙江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与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要求,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明显差距。区域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还不够均衡;布局和结构不够优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还不够充分;教育理念还不够先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还有待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还不够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还不够强劲。教育要成为“重要窗口”、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亮丽名片,全省上下要共同努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谱写新时代美好教育篇章。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先行省、示范区为目标,以打造美好教育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均衡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队伍专业化和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力构建具有全球视域、浙江品质的高质量现代教育发展体系,涌现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教育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文化支撑,为中国教育的明天贡献更多的浙江经验、浙江样本。
 
  (二)基本原则
 
  坚守初心,立德树人。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具有浙江特质、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美好生活奠基。
 
  聚焦需求,服务大局。坚持系统观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围绕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大科创高地”“四大建设”、乡村振兴等,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教育智慧。
 
  优化布局,改善结构。科学配置区域教育资源,建立同浙江省发展新空间格局匹配的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结构。适应新发展阶段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
 
  分类推进,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先全国,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高等教育新高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发展差距,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问题导向,改革创新。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发挥浙江改革开放优势,畅通国内国际教育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当好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和示范区。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成质量更加优质、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让每一位适龄人口得到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教育综合实力、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浙江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坚强支撑。
 
  “十四五”浙江教育发展主要指标
 
  
维度 主  要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学段与规模 幼儿园在园人数(万人) 195.6 195 预期性
义务教育在校生数(万人) 536.4 590 预期性
高中段在校生数(万人) 155.2 160 预期性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万人) 114.9 124 预期性
研究生在校生数(万人) 11 17 预期性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000 1000 预期性
公平与
均衡
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比例(%) / 90 约束性
校际优质均衡系数 小学段 0.305 0.30 约束性
初中段 0.277 0.25 约束性
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比例(%) 2 60 约束性
适龄持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学前段 90 >90 约束性
义务段 98 >98 约束性
高中段 80 85 约束性
普及与
质量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102 >100 预期性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 99 >99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2.4 70以上 预期性
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14.79 15.5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73 12 预期性
初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 初中 5.7 10 预期性
普通高中 13.9 22 预期性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中职 85.8 89 预期性
高职 71.7 80 预期性
本省高校大学新生体质健康合格率(%) 91 93.5 约束性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5.53 50.53 约束性
普及与
质量
高水平大学数量(所)
其中: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所)
9
3
12
4
预期性
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在浙办学数量(所) 10 15 预期性
高校师均项目经费(万元)
其中:高校师均企事业委托经费(万元)
15.9
7
18
8
预期性
开放与
交流
学历留学生人数占高校在校生总数比例(%) 1.60 2.5 预期性
赴海外办学机构数(所) 25 35 预期性
高校海外留学访学3个月以上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 31.6 35 预期性
 
  预期性
 
  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思想引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厚植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坚持系统观念,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更好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把立德树人贯穿各类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机制。实施“三全育人”载体扩面创优工程,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积极建设高校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探索“精准思政”新路子。建好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打造成为全省思政教师教育教学、培养培训、学习交流的综合服务平台。壮大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挖掘课内外蕴含的丰富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学深悟透,推动党政领导干部、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等上讲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水平。着力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
 
  专栏1“三全育人”载体扩面创优工程
 
  以高校“十大育人”载体为基础,深入挖掘推广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共建共享“资源图谱”,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建强省高校网络思政中心,重点培育20个省级示范性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100个网络名师工作室,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二)构建一体化思政工作格局。聚焦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和师训体系一体化,着力打造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工作体系。深化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加强中小学课程育人主渠道建设,落实国家和地方德育课程,改进德育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设,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建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各设区市中小学校机制,建立市校协作、校际协同的工作格局。建好省级“新时代思政研学基地”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基地,做强一体化教研平台。
 
  专栏2思政理论课改革提升工程
 
  加大思政课教师引育力度,切实推动各高校按师生比1∶350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实施好思政课教师“1151”培养计划,在省级层面培育100个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培养10名领军人物、50名拔尖教师、1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建好省级思政课研学基地,建设一批思政实践教学基地,遴选15个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示范团队。
 
  (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思政针对性,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提升课程育人实效。着力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彰显浙江特色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进一步形成共识,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在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课程思政要求,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联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融通,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挥育人功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栏3课程思政建设工程
 
  强化引领示范,选树15所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和60个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推出3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10个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600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编撰200个课程思政案例。
 
  (四)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必备劳动能力和积极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建立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推进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推动实施中小学劳动周和大学生劳动月,设立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开发建设中小学《劳动》地方教材,建立中小学劳动清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将劳动素养纳入大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专栏4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建设工程
 
  推出义务教育《劳动》地方教材。在全省中小学加强劳动实践教室建设,建立300个省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暨学工、学农、职业体验等类别的基地。建设集管理、服务、评价于一体的中小学研学实践服务平台。
 
  (五)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健康教育。构建学校经常性体育竞赛制度,基本建成富有浙江特色的校园足球等发展模式。建设健康校园环境,多渠道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全面健康素质。持续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社会公布制度。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探索构建学段有机衔接、课内课外深度融合的美育体系,开齐开足美育课,丰富美育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更加注重健康人格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专栏5学校体育美育推进工程
 
  培育推广“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努力培养学生2项运动技能、1—2项艺术特长兴趣。高标准建设200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0个足球俱乐部。持续推进全省学生艺术节活动,每年组织100场以上高雅艺术进校园。
 
  专栏6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工程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95%以上的高校达标,打造省级标准化高校,积极推进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注册心理师证书,所有专职辅导员达到初、中级培训要求。加强县级心理辅导中心平台和工作体系建设,70%的县(市、区)建成标准化心理辅导中心平台,整合提升服务功能,完善机制,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督导和危机干预。
 
  (六)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持续办好“家长学校”,推动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家委会等途径密切家校合作,协同加强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统筹发挥校内外各类资源的育人功能,丰富校外教育内容和形式,强化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衔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缓解社会教育焦虑,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构建家校、家(庭)社(区)、家(庭)(网)警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干预和转介机制。
 
  四、大力发展优质普惠学前教育
 
  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优质普惠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90%以上县(市、区)成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
 
  (一)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优化幼儿园布局,以县(市、区)为单位适时调整完善幼儿园专项布局规划。健全部门联动管理机制,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五同步”建设,及时移交办成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将农村幼儿园建设列入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以乡镇公办中心园为示范、中心村幼儿园为基础、村级教学点为补充,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提升园舍条件、师资素质和保教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共同体建设。
 
  (二)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对照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标,以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为契机,突出幼儿园日常保教规范和质量导向,改善办园条件,提升办园内涵,推动幼儿园上等级提水平,重点增加一级、二级幼儿园覆盖面。建立完善普惠性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以同级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价收费为目标,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质发展,全面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转和适度发展,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入好园”的需求。
 
  专栏7第四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到2023年,公办园覆盖率保持在50%以上,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90%,优质学前教育(一级、二级园)覆盖率达到70%以上。幼儿园教师持证率达到99%,公办幼儿园劳动合同制教师与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差距逐步缩小,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达到当地上年度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上,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65%以上。
 
  (三)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推广“安吉游戏”的理念,探索丰富游戏教学模式,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坚决纠正和防范“小学化”现象,探索保教质量评估监测机制,持续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指导网络,加强园本教研、区域教研,强化专业
(本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

上一篇:第八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相关推荐

“十三五”期间推行实验室 专用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

“十三五”期间推行实验室 专用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

  全国基础教育装备工作会议今天在南京召开。会议深入分析了面向2020年教育改革...[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