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东北农大师生十年坚持社会实践带农致富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1-11-10 来源:网络
 点击: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黑龙江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这里天蓝水清,稻米飘香,是闻名遐迩的生态农业区。然而,就在1999年,新庄村还是五常市最穷的村,人均年收入只有900多元,外债却有170多万元。2010年,新庄村是黑龙江省最富有的村庄之一,人均年收入达9300元,集体积累1093万元。

提及10多年来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都夸村支书刘清泉,而刘清泉却向记者讲述了新庄村与东北农业大学师生们的10年“情缘”。

“是东北农大把我们从泥潭里拉出来”

2000年,刚刚上任的村支书刘清泉带着村干部到省城哈尔滨参观农业博览会,巧遇东北农业大学在会场宣传给各级政府作规划。刘清泉听着听着如醍醐灌顶,开了窍,立刻去找农大要求给他们村作规划。当时的副校长祖伟一听就乐了:给市里作规划,给县里作规划,从来没听说一个几千人口的小村子也要作规划!但刘清泉那恳求的目光、真诚的愿望,最终打动了祖伟,并一口应承下来。

为此,学校找到王宏燕老师,说有个村子要作规划,你接不接?王宏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去找了刘清泉,问他:“你想搞个短期的规划,还是长期的?”刘清泉毫不犹豫地说:“我要搞长期规划。”

王宏燕在荷兰留学期间学的就是生态农业,那时国内热心于此的还不多。她从刘清泉的回答里感到这是一个立志改变农村面貌、有抱负的村支书。于是,她在学校的协调下,组织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多个专业的师生,一起调研,帮助新庄村制定了一个包括绿色种植业、饲料业、畜禽粪便综合开发等5个部分的村级生态农业规划书。

2002年制定规划,东北农大博士团进村进行指导,这件事情成为当年媒体追逐的新闻。2004年,新庄村还清全部债务,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50个试点之一。刘清泉说:“是东北农大把我们从泥潭里拉出来。”

如今已经是东北农大博士生导师的王宏燕深有感触地说:“10年了,我每年都带学生去新庄村,我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2008年毕业后就想当村长。当时没相关政策,他就选择去了农场。”

赵伟2006年报考了王宏燕的博士生,正赶上王宏燕在给新庄村作第二个规划——打造有机农庄,搞有机水稻。赵伟还没有正式上课,王宏燕就把她带到新庄村。种植有机水稻,“培肥”是重要环节。赵伟就在新庄村的地里上了第一堂博士生的课。她的博士论文就是《培肥》。现在,赵伟又带着她的学生继续去新庄村了。

2005年,刘清泉作为黑龙江省第二批“村村大学生”,走进了东北农大校园。毕业回来,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事不但举双手赞成,还主动组织了许多活动。2010年,刘清泉提议,让东北农大学生参与创办一张村报。{page}

一张村报让大学生和农民心连心

不善言谈的刘刚特别怵与人交往,采访时他就这么腼腆地坐着,半天不讲话,手里摆弄着几份报纸。于是,记者就与他谈起了这份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报纸——新庄村和东北农大合办的村报《科教兴村信息报》。刘刚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大学生们创办的这份村报始于2010年,对开八版,不定期出版,农忙少出,农闲多出。11名大学生志愿者负责采、编,刘清泉和东北农大的老师负责审稿。版面完成后,学生用电邮发给新庄村,再由村里印刷发放。

《科教兴村信息报》虽小,可是也像正式的报纸一样有模有样:一版主要是农民关注的农业政策,其他版有科技信息、新庄村的大事小情、乡规民约等内容。

宋关凤,山东某高职学校的教师,东北农大2006级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在《科教兴村信息报》编辑部服务,4年去了14次新庄村。有一年,她从新庄村回学校,天下着雨,回哈尔滨的汽车没有了,可第二天学校还有考试。焦急之余,一位老乡给他在五常市工作的儿子打电话,让他儿子从20公里外的五常市专程回来送宋关凤回学校。宋关凤给记者发邮件这样写道:“新庄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刘刚在大学一年级的寒假就去了新庄村,第一眼就看到村里的太阳能路灯,这个在城市都不多见啊!他一下子就被打动了。于是,他积极参加《科教兴村信息报》编辑部工作。工作中,他和新庄村打交道最多,渐渐地,他觉得自己就像新庄村的一员。

一张小小的村报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新庄村的新鲜事,大学生们都知道,农大校园发生了什么,也“瞒”不住新庄村。比如,老师在搞“前氮后移”的施肥新技术,学生们马上告诉了刘清泉。  {page}

一个行动发起“万名大学生进万村”

东北农大的学生们不仅和新庄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一个更广泛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正从校园向广袤的黑土地铺开。今年4月,东北农大与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团省委联合启动了“万名大学生进万村”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生物学081班团支部是学校的标兵团支部,他们以“一班连多村”的方式,和庆安县丰田、丰泰、丰裕、丰年、丰华5个村的团组织结成共建对子,开展各项活动,交流团组织建设的心得,为农村文化建设、农业科技献计献策。

学校团委副书记徐国峰说,农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特别积极。每学期报名组队参加社会实践的就有300多支队伍,团委筛选出一半给予立项,立项意味着必须拿出调查报告,但是没有立项的调查报告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评奖。

为了引导学生作好社会调查,离开学校前,校团委都会根据国家社科基金、大学生“挑战杯”的选题项目,给出一份社会调查指南,学生们找出自己需要的题目,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制作详尽的调查问卷。学生社会实践归来,获奖的调查报告可以修改成科技创新的课题,创新课题作得好还可以参加创业大赛。这样的机制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热情。

徐国峰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拿出一大摞获奖的调查报告。其中,关于新庄村的调查报告还登在了与新庄村合办的《科教兴村信息报》上。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徐梅告诉记者,东北农大“万名大学生进万村”社会实践服务,从今年到2014年分三批进行接力,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招募、选派大学生科技信息员,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与全省所有的村结对;二是选派博士和硕士科技服务团,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集中进行科技咨询和指导;三是根据团支部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通过“一班连一村”、“多班连一村”和“一班连多村”建立团支部共建对子。目前,全校已经与39个县市的242个乡镇、1194个自然村建立实践服务联系,行动覆盖黑龙江省近70%的地市及60%的县。

(本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expert)

上一篇:名校“牛人”求职受青睐 李开复打电话“抢人”
下一篇:聚焦农村教育:农村新教师“安居”方能“乐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