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加强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8-06-13   365教育装备采购网新闻中心
 点击:
导读: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近日,笔者赴以色列考察了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以色列的科技创新成果人均拥有量与转化率居世界前列,是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其高校的经验对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色列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经验
 
  目前,以色列的63所大学中,除少数定位于研究型大学以外,大都定位于应用型大学,二者比例约为1:9。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大学都注重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人才培养,普遍建在创新创业学生活动区、商业化模式运作的技术转移或创新中心,高校向市场延展功能,实现了创意产生、产品实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
 
  第一,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灵活,紧跟社会需求调整。以色列的研究型大学以美国常青藤大学为标杆进行建设。高标准的同时,更关注对课程的灵活调整,培养社会紧缺型人才。如赫兹利亚跨学科研究中心设置的“管理学+医疗+创新创业”专业,在管理学基础上加入健康医疗、创新、实践创业三个模块形成的医疗管理创新专业,通过管理与服务的创新创业,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需求。如此类的专业,如“老年人心理学”“移民的社会融合”等都与以色列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二,教学方式多样,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以色列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式、自主性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更关注将学习主体与学习对象的真实性对接。如在鲁宾学院的《社会学》课程教学中,在研究12-18岁高危青年人群问题时,将这个年龄段的青年邀请进课堂与学生同时学习,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对象也是研究对象,让教师“言之有物”;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与研究对象交流,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被邀请的青少年角度来看,使大多数处于社会边缘家庭的他们圆了“大学梦”,短暂的课程足以改变其一生。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学习的“空洞”,加之分组讨论、汇报演示、课程结业仪式等方式的辅助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提升,也有助于解决社会的青少年突出问题。
 
  第三,以成果为导向对“教”与“学”的评价,促进了创新不断迸发。以色列的应用型大学基本不以发表论文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相反,大学聘任教授的重要标准是教师的实践经验。许多原政界、商界精英在大学中任教,带给学生的是理论型教授们所不具有的敏锐的商业直觉和实践经验以及校企创新创业合作的多样化渠道。在此导向下,教授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创新的关注与践行,对技术转移与市场化价值的追求。大学一般还设有由校友企业家捐资的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受资助的学生完成创新成果的产品化后,可以替代毕业论文,并面向企业、政府与社会转化。如在赫兹利亚跨学科研究中心的“zel l创新创业计划”中,每年都有近10名学生的毕业论文为产品化的创新成果,并被企业收购后转化为产品,或者创办企业成为初创企业的核心产品,其中学校内设的技术转移或创新中心将在初创企业的投融资、股权结构设计、商业化模式运作方面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服务。
 
  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第一,高校的专业调整要紧盯我省乃至全国的需求变化。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部分原因在于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仅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绿色农业、装备制造业、养老产业、冰雪旅游业等产业特色与对俄交流、东北亚语言文化、老龄化等社会文化特征相结合,催生出很多人才需求,如围绕“现代农业生产+营销创新”可以设置现代农业创新生产与创业服务的专业方向,围绕“医疗养护+社会学+管理学”可以设置“健康养老产业管理”专业方向等。高校要重视就业工作,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重视。互联网与大数据已来临,灵活就业、创业已成为不断扩大的就业形势,因此,专业培养规格要融入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及时更新《专业导论》课程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第二,高校要下功夫改变教师课堂上的“独角戏”。大学教师习惯于“一言堂”,学生习惯做“听众与看客”,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高校教学改革要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将跨学科问题、社会实际需求“痛点”引入课堂,形成问题导向,以及解决方案的头脑风暴与论证会议。教师应在授课前多开展社会调研,与政府、行业与企业接触,做到“知行合一”,学校必须通过制度保障教师的社会调查活动。此外,学校要将创新知识传授能力与创业就业实践经验指导能力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训体系,帮助教师提升职业能力与素质。
 
  第三,高校要树立“知识转化为价值”的风向标,指引师生的“教”与“学”。高校必须增设以教师科技创新成果的行业质量、社会贡献、育人绩效为导向的职称分类评价标准,对带领学生创新创业成效显著的教师采取差异化的岗位聘任与考核标准。教师带领学生创办科技型企业取得显著经营效果,可以作为对其考核、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重要依据;学生取得的创新创业成果,在相关课程成绩认定、评选各类荣誉先进、实践教学环节替代、学分加分、保研推荐中应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第四,高校应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学会在市场规律下“游泳”。高校应普遍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岗位,按照绩效进行薪酬分配,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同时促进研发的发展。在省内高校普遍成立的学校出资设立的资产经营公司、大学科技园等市场主体基础上,政府按照“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给予相关企业主体明确的经营边界,给予相关高校明确的政策“红线”,让高校附属的资产经营公司、大学科技园等权责自负,敢为有为,善作善成。
(本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丹丹)

上一篇:教育部与广东省签署共建“双一流”协议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