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高校教育,何以“智慧”

2017-03-28   365教育装备采购网新闻中心
 点击:
导读:日前,为了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和智慧化,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与美国新媒体联盟联合承办的第二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 ...
  日前,为了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和智慧化,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与美国新媒体联盟联合承办的第二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

  不同于传统教育,智慧教育主张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协同创新与知识融合等智慧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和技能。因此,有人说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那么,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智慧教育究竟有何影响?高校又该如何应对教育智慧化的大趋势呢?

  冲击传统教育方式

  众所周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高等教育信息化也由此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然而,这种影响也使得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方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冲击。

  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会委员会委员钟秉林表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兴起,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正在发生改变,知识传递方式由传统的老师向学生单项传递转变为学生多渠道、立体地主动获取知识,大学的学术垄断地位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对于信息化进程中的大学地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研究分会理事长李志民也感到了担忧。在发言中他表示:“大学作为文明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机构,长期以来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经久不衰,但是如今以慕课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授课模式兴起,学生可以用极低的价格在网络学到知识,那么,大学要向社会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何在,学生花时间花金钱来校园学习的价值何在。”

  近年来,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模式大量涌现,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将一部分课程,尤其是通识课和选修课转为线上授课的方式。从这个角度上说,大家对于大学地位的质疑也不无道理。

  同时,信息技术对于高等教育的冲击不仅仅是对于大学地位的质疑,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观念鸿沟。在会上便有学者表示,在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90后”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一代人可以说是在屏幕前成长起来的,比起一页一页地看书学习,他们认为屏幕学习的效果更好。然而,在他们讲求实际学习效果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却还在纠结于学历和名校的重要性,这显然已经“落伍”了。

  那么,在技术不断革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怎样才能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跟上时代的潮流呢?

  转变高等教育认知

  在发言中,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芒总结了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五个矛盾,即教学缺乏难度、课程缺乏深度、思想缺乏高度、知识缺乏广度、校园缺乏温度。这五个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教育一些弊端。

  那么,单纯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吗?

  “不可否认的是,类似慕课的网络课程资源丰富,且大多来自世界顶尖名校,其授课的质量也有保证,但这种形式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师生互动和巩固实践,长期面对冰冷的屏幕也缺少人文精神。所以学生不管是课程的完成度还是通过率都普遍偏低。”李芒说,因此,高等教育想要突围,就要做到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在个体与个体的交流中体现人文关怀。

  对此,钟秉林也深以为然。他表示:“教育方法手段的改革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更涉及到高校教学观念以及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他强调,高校和教师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师生互动上,时刻谨记以学生为主体。

  事实上,对于师生互动和交流的需求也是智慧教育的题中之义。比如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看来,一个好的智慧教学系统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资源:首先是海量的优质资源,其次便是一个利于互动的教学环境,此外还有对学生问题的精准讲解。

  “我们必须形成一种从云端到班级网端再到师生使用的移动终端,三位一体的交互方式。”在他看来,智慧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便是在数据驱动下,使整个考试学习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学生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人工智能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和教学活动融合,能够推动教学更快地从传统灌输式发展到个性化的教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展智慧教育仅仅依靠认知的转变是远不够的,其最大问题在于技术的支持,技术的支持又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努力和创新。在“双一流”建设的今天,不管是作为校园主体的学生,还是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都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发言中,智慧学习研究院的联席院长黄荣怀认为,高校不能单单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只有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一齐放在培养核心位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

  钟秉林则从高校课程结构方面谈论学生的培养。他认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明确培养规模,要注重发展特殊优势,防止“一刀切”而产生的“千人一面”的情况。同时,高校要注重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平衡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学科专业基础和职业能力训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内课程和课外课程,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方案的设计。

  提高人才质量,高校除了转变培养模式之外,还应该加强资源流动。对于“双一流”下的包括人才在内的资源流动,黄荣怀表示:“一方面,我们要加快高校跨机构协同建设,促进国内科教人才的互联互动;另一方面,目前我们距离世界一流高校和学科,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我们需要大量引进一些海外、国际上的优秀资源,与高水平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深度的学习合作,利用它们的资源来助推我们教师的成长。”
(本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丹丹)

上一篇:太原电信推出“区域教育云平台”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