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世界大运会:十年,中国教育部门交出怎样的答卷

2015-07-08   365教育装备采购网新闻中心
 点击:
导读:  2005年,教育部从国家体育总局接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团参赛任务——  十年,教育部门交出怎样的答卷  2005年,教育部正式从国家体...
  2005年,教育部从国家体育总局接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团参赛任务——

  十年,教育部门交出怎样的答卷

  2005年,教育部正式从国家体育总局接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团参赛任务。如今,恰好走过了十年光阴,所谓“十年磨一剑”。十年五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教育部门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85%是大学生,教体结合日趋成熟

  6月27日,教育部在北京体育大学召开第28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代表团成立大会暨动员大会。中国代表团执行团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专职副主席杨立国介绍说,我国参赛运动员有380名,其中85%来自高校,约有15%来自体育总局各个部门。他们百分之百具有大学学籍,属于在籍的大学生运动员。

  分管竞赛的中国大体协专职副主席王钢说,2003年以前,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90%以上是专业队运动员,大学生运动员凤毛麟角,“就算我们想找大学生运动员参赛都找不出几个,高校和专业队水平相差太大”。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2005年首次接手世界大运会,教育部门就放了一个“卫星”:清华大学学生胡凯以优异成绩获得2005年第24届土耳其世界大运会男子100米跑冠军。“眼镜侠称雄大运会”“眼镜胡凯大运会摘金”等新闻占据了各大媒体重要版面,胡凯更是被当成了教体结合的典范被广泛宣传。

  杨立国对此有清醒认识,他指出,胡凯的出现说明高校具有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能力,但在大部分项目上,我们还要需要体育部门配合和帮助,毕竟教体结合才刚刚走过20年,还处于发展上升阶段。

  教育部从1985年开始尝试教体结合。这一探索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至1996年,为了取得优异成绩,试点高校将大批专业运动员招入大学,代表高校参加各种比赛。这一阶段是起步阶段,它解决了高校如何开展竞技体育和办高水平队伍的问题,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第二阶段是1996年到2005年,这一时期是教体结合成型时期。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逐步建立起“一条龙”培养体系,培养了大量体育人才,涌现出世界大运会男子100米冠军胡凯,闯进我国甲级联赛的北航男排、北理工足球队等一批标志性的人物和队伍。第三阶段是2005年到现在。在巩固上阶段成绩的基础上,教育部迅速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扩展到235所,使一大批具有水平和资质的高校进入到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来。这一阶段的教体结合呈现鲜明的教育特色,更加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体育人才,教体结合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随着高校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业余运动员正逐步成为中国代表团的中坚力量。这些年,我国参加世界大运会的运动员基本都来自高校,是普通的大学生运动员,参赛目标和理念也由过去的竞赛思维逐步走向育人为主。“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运动成绩。怎样更好地利用体育手段育人,帮助青年成长,是大学体育首先要考虑的。”杨立国说。

  可以说,接手组团参赛10年,虽然历经无数坎坷和磨难,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基本完成了从单纯体育竞技向更加注重育人的转型。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内外交流深入开展

  与起步只有30年的教体结合探索相比,教育部门介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时间更短。1998年,中国大学生中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宣布成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各项工作由此逐步进入教育视野。虽然只有短短十余年时间,中国大学生体育已经在国际占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中国大学生体协专职副主席申震,2003年加入国际大体联兼职,当年他和另外一名同事来到国际大体联任职时,不认识几个人,也没有朋友。“体育组织有个特点,一定要人熟,不然一切都不好办。”十余年过去,申震已经和很多人成为朋友,自己也成长为国际大体联负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监督委员会的委员。申震深深体会到,如果没有祖国的强盛和大学生体育的崛起,自己绝不会是目前的状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大学生体育运动受到奥运会冲击,影响力已日见式微。为了提升中国影响力,帮助国际大体联渡过难关,从2001年开始,我国先后承办2001年北京夏季大学生运动会、2009年哈尔滨冬季大学生运动会和2011年深圳夏季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赛事,还在不同年份举办过十余项单项世界大学生比赛。在国际大体联前主席基里安看来,这些都是中国对国际大体联的巨大支持。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他表达了对中国大学生体协的深深敬意。

  2013年喀山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被国际大体联评为“全世界最佳大体协”,这是国际大体联自1949年成立以来第一次颁发这样的大奖。

  近年来,随着我国多次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体育竞技水平日益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大体联的话语权也逐步提升。以教育部原副部长章新胜为代表的国际大体联官员已经达到9个,分别在资格、医疗、财务、法律、发展等委员会任职、兼职工作,而章新胜更高居国际大体联副主席一职,中国在国际大学生体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了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大学生体育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今年6月26日,由教育部主办,中国大学生体协和北师大承办的首届中法大学生体育文艺周启动。此次活动为“中法校园足球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后的首个展开项目。申震说,像中法大学生体育文艺周这样的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体育的一种常态。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我国共派出500多个代表团,近8000人次的大学生和中学生运动员及官员出国(境)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单项锦标赛、国际会议及两岸交流活动。

  据中国大学生体协专职副主席薛彦青介绍,针对我国高校教练员水平不高的问题,采取了三种形式培训教练员:一是在国内结合联赛进行培训;二是派出去到国外学习,今年将派240名体育教师到法国学习,还有200多人到美国参加培训;三是请国外高水平教练员到国内培训。“每年我们都要举办四五期国外高水平教练员的培训班,美国大学和美国篮球职业联赛高水平的教练员都会来。”他说。

  大学体育要为学生健康和人格完善服务

  近年来,学生体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届大运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杨桦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每年都在全国两会上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他认为,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既是百年大计,又是当务之急。

  杨立国深知自己肩负着重任,他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强化课外体育锻炼,就要在学生竞赛上多下功夫。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降低重心,将竞赛的大门向广大普通学生敞开。”王钢说,每年我们开展的大学生单项联赛有80余项、涉及38个分会,参赛人数超过10万,覆盖了80%高校。像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大学生足球联赛等,不仅是大学生最为喜爱的赛事,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中国学生体育协会为了提升普通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增加校园组比赛,逐步形成以联赛为龙头,以班级、年级、学校、省级、全国为层级的赛制。通过层层赛事引导,不仅提升了学生体育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锻炼习惯,学会了终身享用的一两项体育技能。

  杨立国说,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只是学校体育的一个方面,学校体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至少喜爱上一项运动,作为他终身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的任务不光是培养大学生运动员,为我国竞技体育探索新的发展之路,更重要的是增强广大学生体质,通过体育培养青少年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

(本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

上一篇: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都教改基地二期合作启动
下一篇:德阳市教育局到南充考察成长动力网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