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办学尊重教育的选择性

2015-04-30   365教育装备采购网新闻中心
 点击:
导读:   从几年前的籍籍无名,到现在成为一所被高校认同、家长称赞、学生眷恋、社会满意的品牌中学,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家长和学生信赖和......
  
        从几年前的籍籍无名,到现在成为一所被高校认同、家长称赞、学生眷恋、社会满意的“品牌中学”,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家长和学生信赖和首选的学校,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办学诀窍在哪里呢?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民大附中”)发轫于1913年,是全国唯一一所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寄宿制民族中学。几年前,学校籍籍无名,如今发展成为一所被高校认同、家长称赞、学生眷恋、社会满意的“品牌中学”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和学生信赖和首选的学校。我想,一方面是因为民大附中是一所“不一样的学校”:她既肩负着普通中学教书育人的责任,又承担了让各族学子学会多民族相处、超越狭隘民族观的神圣使命;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学校的这一特性,我们在办学中充分尊重了教育的选择性。

  个体差异成就多彩世界

  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给什么?学校给学生什么?学生要学校什么?

  这几个问题,是我多年来一直“似懂非懂、想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因为它们太复杂,一百个人因为认识、需求、立场、时间、空间、地点、经历等因素的不同,会有一百个甚至几百个答案,就是同一个人也会随自己位置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教育一定教人变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教人变化,变好的教育是好教育,变坏的教育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教育不是教育。

  教育教人求真,教育教人崇善,教育教人唯美,教育教人上进,“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世界上没用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所以教育和被教育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形式和内容进行教育和被教育,就会获得不同的体验,产生对知识价值的不同理解,产生对生活和世界的不同感悟,因而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其中就是遵循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了教育的选择性。

  注重选择抵达教育本真

  第一,教育要选择。人人都具有诸如语言、数学、逻辑、艺术、运动等多元智能,但我认为个体之间的各项智能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1—2种优势智能,发现和挖掘出个体在幼小时期(三岁看老)的优势智能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和泳坛名将孙杨等应该非常感谢他们的启蒙教师,当然也少不了他们后来的努力和持之以恒。教育的个体有差异,教育的对象有个性,他们在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应该选择,应该扬长避短,选择适合的内容与个体匹配,以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因材施教才是公平的教育。

  第二,教育可选择。培养个性张扬的个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社会、团体、学校、家庭等组织和群体,要竭尽全力提供不同方式(国内与国外、普高与职高、精英与大众、普及与提高等)、不同形式(校内外、课内外、数字学校、远程教育、虚拟学校、学习社区)和不同内容(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的教育和被教育的机会,供受教育者选择。这样才能保障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利,才能尊重教育的选择,才能实施良好的教育。

  第三,教育会选择。引导受教育者学会选择,善于选择,主动学习(需要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理念);构建高效课堂(听得进去、钻得进去、留下东西、生成知识),有助身心健康(节省时间、避免重复、多样学习、愉悦心情),达到教育的良性循环。

  第四,教育在选择。我校的选择就是坚持教育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美”是最终目的和追求。通过构建以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主体的民族特色的“共美”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多元活动的承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在“共美”教育中,让每一名学生发展特长、张扬个性,亮出自己、展示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

  各美其美共铸民族未来

  “各美其美”,就是各个民族要弘扬自己优美的文化传统,学校搭建让每个师生能展现自己独特风采的舞台,发现并发扬自己的“美处”(优点);“美美与共”,就是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人与人之间互相学习,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

  各民族优秀的学生,在民大附中校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长思想、育情怀;长能力、出领袖;长身体、增活力;会生存、会生活。长思想、育情怀,是用健康有益的活动占据心灵,开阔胸怀;长能力、出领袖,是开发领导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领导力、创新力;长身体、增活力,是让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身体、身心健康,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会生存、会生活,是获得基本生活能力的同时,学会快乐有质量地生活。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沈丽)

上一篇:中央财政下拨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305.8亿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